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一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公开课定稿)

初一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公开课定稿)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难点)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素养)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以古老的《诗经》为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同学们一定积累了许多诗词名句,相信大家对下面的诗句也早已熟记于心。(例句见课件2-5页)今天我们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新课教学

知识备查:

了解诗歌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1.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写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1)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3.新诗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观沧海

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1.走进作者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文学常识

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词,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的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字音字义(PPT展示)

4.听情景范读,初步感知。

5.内容理解:把握节奏,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诗意。

明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我)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全诗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看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

观沧海听秋风萧瑟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想宏伟志向

3.哪些景物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实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虚写

4.作者在写海时又写了山岛上的草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地写海。在描写大海时,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明确:联系创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感受:这四句以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6.主旨探究

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人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而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时实景和虚景相结合,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抱负。

7.写法小结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8.拓展延伸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塑造成“奸雄”形象,历史上的他真的是这样的吗?阅读曹操的另一首代表诗作《蒿里行》,结合课文所学内容,说说你看到的曹操是怎样的。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关东的诸州郡将领,都起兵讨伐董卓及其党羽这些残暴的人。本来期望各路将领在孟津会合,同心讨伐长安董卓。结果各有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权势、财利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战士常年征战,铠甲上生满了虮虱,百姓也因此死伤无数。累累白骨曝露于荒野之地无人收埋,方圆千里都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一人能活,想到这里不免让人肝肠寸断。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2.写作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3.朗读诗歌

(1)划分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听诗歌范读

4.理解诗歌大意

明确:题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意思为降职。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句意

为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句意为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伴随着您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作者首句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哪个词说明了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

明确: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暮春,“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对它们的描写给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感情基调。

“五溪”一词可见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路途的艰辛,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的深切关怀之情已力透纸背。

这两句传达出诗人为友人的不幸而感到悲伤的感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名句,请从修辞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做简要赏析。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同情和思念之情。

此句想象奇特、借景抒情。

3.艺术手法

明确:(1)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歌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2)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作者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4.主题探究

明确:诗人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5.拓展延伸

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杜甫因担心李白,写了《梦李白二首》和《天末怀李白》(PPT展示),阅读后一首,说说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抒情上的相同之处。

三、板书设计

观沧海(曹操)

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洪波涌起。(实写)

听-----秋风萧瑟。(实写)

想-----日月之行星汉灿烂。(虚写)

感情: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为友人的不幸而感到悲伤。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同情和思念。

艺术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还品味了李白诗中的深情厚谊,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古诗,一起去体味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

二、教学新课

次北固山下

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1.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

2.写作背景

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

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

3.律诗的格律常识: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联系本首诗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4.朗读诗歌

(1)划分节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听诗歌范读

5.理解诗歌大意

明确:题目:次北固山下。次,停宿。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客路,旅人前行的路。青山,北固山。句意: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绿水之中。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平,潮水涨得与岸齐平。风正,风顺而和。悬,挂。句意: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从海上升起的红日。生,升起来。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入,进入,降临。句意: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逝,江面已显露春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达,到,送到。归雁,北归的大雁。句意:思念故乡的书信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

提到“客路”呢?

明确: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请简要赏析。

明确: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阔”和“悬”。

明确:“阔”字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渺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

4.请同学们打开思维,想象一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是怎样的?如果你身临其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5.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在用词炼字上的精妙之处,并说明其蕴含的哲理。

明确:“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旧事物孕育着新的生机”的哲理。6.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联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诗人离家日久,而此时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7.探究主旨:

明确:《次北固山下》通过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

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8.拓展延伸

思乡意象知多少(PPT展示)

天净沙·秋思

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1.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梁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后经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2.文体常识

元曲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3.朗读感知

(1)划分朗读节奏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听示范朗读

4.理解重要词语

明确: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西风,秋风。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明确:示例一: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

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示例二: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老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地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眼前出现了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流水潺潺,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乐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独行。

2.请你结合想象的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示例: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

目标导学三: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

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这是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末二句不仅写景而且写人抒情。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昏”相呼应,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天涯”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悲愁。

“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为全篇主旨所在,表达了天涯沦落之人想起家

乡时肝肠寸断的凄苦之情。

3.写作特色

明确:(1)寄情于物,情景交融。(2)运用了景物烘托写法。(3)白描。

4.内容主旨

明确:这首小令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仅用28字就真切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悲苦之情。

5.拓展延伸

了解白描的特点,然后阅读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再次感受白描的特点,找一找它写了哪些景物,再给它描绘的画面命名。(PPT展示)

三、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旅途奔波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旧事物孕育着新的生机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

情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天净沙·秋思

写景(白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凄清、孤寂

抒情:断肠人在天涯——肝肠寸断的凄苦之情

寄情于物,情景交融

教学反思

2022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4古代诗歌四首》市级一等奖教案

4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结合朗读展开想象, 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 学习欣赏古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有关古代诗歌体裁的知识, 在熟读的根底上背诵诗歌.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 领悟诗歌意境, 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 3.品味赏析诗句, 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 从《诗经》算起,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中华文明史上优秀的诗歌灿假设繁星. 请大家自由说说你记得哪些优秀诗歌. 〔生自由答复〕诵读古代优秀诗歌, 我们的心灵能得到滋润和净化, 情感变得丰富. 俗话说, 听人 说美味, 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 我们来学习四首古代诗歌, 学习古人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领会古人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来继续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激活学生对诗歌的记忆, 营造学习气氛, 点燃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直接入题. 二、初读诗歌, 了解诗歌体裁 师:这四首优秀的古代诗歌体裁各不相同, 有四言诗, 有绝句, 有律诗, 有散曲. 根据以前学诗歌的经验, 你能准确给它们区分体裁吗? 〔生答复〕 预设《观沧海》是四言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绝句, 《次北固山下》是律诗,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

师:这几种诗歌体裁各有何特点? 〔生讨论后, 师补充〕 预设 课件出示: 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也称古诗、古风, 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古体诗格律自由, 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较宽,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绝句: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 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 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诗歌四句一首, 用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 短小精粹.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律诗: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 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 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 每二句成一联, 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 第二联为颔联, 第三联为颈联, 第四联为尾联. 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 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 每首能独立, 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 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 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 叫曲牌, 表示不同的谱式, 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 三、学习《观沧海》 〔1〕作者介绍. 课件出示: 曹操〔155—220〕, 字孟德,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 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 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 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 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气魄雄伟, 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初一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公开课定稿)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难点)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素养)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以古老的《诗经》为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同学们一定积累了许多诗词名句,相信大家对下面的诗句也早已熟记于心。(例句见课件2-5页)今天我们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新课教学 知识备查: 了解诗歌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1.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写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1)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3.新诗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观沧海 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1.走进作者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文学常识 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词,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的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字音字义(PPT展示) 4.听情景范读,初步感知。 5.内容理解:把握节奏,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诗意。 明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我)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 原文及教案 课文原文 《清平调·其一》——宋代:辛弃疾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望岳》——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絜输,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遗却少年事,他年会取寻常差。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以及常见修辞手法 2.学会课内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四首古代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理解古代诗歌的结构(用典、对仗、排比、押韵等) 2.准确读懂课内的诗歌 3.有感情地诵读出四首古代诗歌 教学难点 1.学生对一些生僻的成语、用典理解能力不足

2.押韵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用PPT展示古代诗歌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 2.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小诗或歌词,是否有哪些编排模式和修辞手法。 学习新课(25分钟) 1.教师将四首古代诗歌在PPT上展示,学生朗读出诗歌,然后老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 2.老师指导学生分析结构特点,并解释其中较为复杂的用词。 3.分组讨论,每组精读一首古诗,并在课前准备课后分组朗读以及剧情表演。 课堂练习(10分钟) 1.教师根据课文,出题检测学生的课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2.根据语言表达练习,提出一些押韵的练习。 总结(5分钟) 1.总结学生在今天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和问题,进行梳理。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或点评,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名著。 课后作业 1.整理今天上课的笔记 2.按照分组分派的任务,整理出小组的诵读稿 3.选择本课中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背诵。 总结 这堂课的核心是学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常见修辞手法、掌握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能力。为了达到最好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初一年级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 精品教学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古诗常识。 2.感悟诗歌寄寓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学习欣赏古诗,理解诗歌意蕴。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以古老的《诗经》为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同学们一定积累了许多诗词名句,相信大家对下面的诗句也早已熟记于心。(例句见课件2-5页)今天我们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新课教学 观沧海 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1.走进作者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2.文学常识 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词,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的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字音字义(PPT展示) 4.听情景范读,初步感知。 5.内容理解:把握节奏,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诗意。 明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我)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 文及教案 课文原文 古体诗一:《登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体诗二:《赵客缦胡缨》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楚体诗一:《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晴明小院闲窈窕,新蘸斗染又画桥。天也妒嫉白了日,月也舒懒腰藏钩。 唐体诗一:《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准确朗读《古代诗歌四首》中的诗歌,并理解诗歌写作背景。 2.学生能通过简单的语境推测生词意义,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学生能通过诗歌对比分析,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之间的区别。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朗读《古代诗歌四首》中的诗句,包括古体诗和楚体诗。 2.掌握简单的语境推测生词的方法。 3.利用对比分析方法,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楚体诗中的意境和抒情,比较难以理解。 2.理解和演读唐体诗中抒发思乡之情的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学生先预习教材中的四首古代诗歌。 2.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查找字典,查询不认识的单词,包括生僻字。 新课讲解 1.教师重新通过课本投影和黑板,展示《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四首古代诗歌,让学生正确朗读诗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诗歌内容。 2.在讲解通过字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以及“飒沓如流星”的意义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 3.通过上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中不常见的词汇,如:“缦(màn)”和“胡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师让学生对比分析不同体裁的诗歌,如楚体诗和唐体诗之间的区别,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 课后作业 1.学生需要准确背诵《古代诗歌四首》中的所有诗句,并能就语言和意境返思它们背后的文化价值。 2.学生需要自学其他形式的古代文学作品,留声机、评书等等。 总结 《古代诗歌四首》这个教学单元,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四种主要的诗歌体裁,教学可以通过这四首诗歌,让学生有逐步感知、理解和体验中国古代文学的画面。教学也可以通过这个单元,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对于语文学科的基础,并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 案【优秀6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 dàn(澹澹) xiāo 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耸。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5.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 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 【作者】曹操【朝代】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朝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朝代】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涯。 【篇二】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 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第一课时《观沧海》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教案 【原文】 《观沧海》 【作者】曹操【朝代】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朝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朝代】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 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第一课时《观沧海》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的内容,学习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掌握意象,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情景交融、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教学流程: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二、写作背景 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遨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朗读诗歌 1、听诗歌音乐版 2、学生自由歌唱 3、全班齐诵。 四、翻译诗歌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在杨花落尽子规啼鸣的暮春时节,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亮堂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五、赏析诗歌 1、“杨花”“子规啼”这两个意象有何作用? 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

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这表达了李白对朋友被贬谪的悲哀。 2、诗人因为什么事情而“愁”呢? “闻道龙标过五溪”。“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困难。不着悲哀之语,而悲哀之意已见。 3、诗人的愁心托付与谁了呢?为什么? 明确:“明月” 因为:〔1〕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象征着亲情、友谊的纯洁。 〔2〕明月是圆的,象征团聚,引人深思。 〔3〕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小结: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暮春时节,诗人听闻友人被贬所写的赠诗,诗中用拟人的修辞,将月亮人格化,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关怀与同情。 六、名家点评 1. 毛先舒《诗辩坻》:太白“杨花落尽”与元微之“残灯无焰”体同题类,而风趣高卑,自觉天壤。 2. 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即景见时,以景生情,末句且更见真情。 3. 沈德潜《唐诗别裁》: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 4. 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太白绝句,篇篇只与人别,如《寄王昌龄》、《送孟浩然》等作,体格无一分相似,音节、风格,万世一人。 板书设计: 绘哀景——杨花落尽、子规哀啼 叙悲事——被贬龙标、远渡五溪 抒真情——寄情明月、与君相伴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篇1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重点) 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 (一)学生说诗 (二)教师评诗 平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一)诗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写月名,捉月死。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 (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节奏平仄押韵) (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 (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挚淳朴,深切感人。 五布置作业,拓展诗境 1.默写这首诗。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诗并标上平仄。 3.探究“龙标”“五溪”“夜郎”的变迁。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创作背景。 2.学习四首古代诗歌,并理解其意境和艺术价值。 3.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课将学习以下四首古代诗歌: 1.《登高》(唐代杜甫) 2.《悯农》(唐代李绅) 3.《泊船瓜洲》(唐代王之涣) 4.《赤壁》(唐代杜甫) 三、教学过程 1. 课前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或示范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这一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课文学习(30分钟) (1)《登高》(唐代杜甫) 1.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简述其诗歌风格和主题。 2.引导学生朗读这首诗,分析诗歌的抒情风格和意境,理解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思考。 3.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悯农》(唐代李绅) 1.介绍李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简述其诗歌特点和主题。 2.引导学生朗读这首诗,理解其中所表达的农民苦难和诗人的同情心。 3.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排比和夸张修辞手法。 (3)《泊船瓜洲》(唐代王之涣) 1.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本诗所描绘的景象和意境,并找出其中的比喻和拟人表达。 3.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措辞和句式上的巧妙运用。 (4)《赤壁》(唐代杜甫) 1.介绍《赤壁》的背景和历史故事。 2.引导学生理解《赤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理解史诗的特点和语言魅力。 3.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对仗和借代修辞手法。 3. 课文鉴赏(20分钟) 通过学生的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意义和艺术价值,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些优秀的古代诗歌。 4. 课后拓展(15分钟) 1.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写出一篇关于古代诗歌的文章或作文。 2.制作一本古代诗歌朗读集,让学生自行选择诗歌,进行朗读和表演。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和特点,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培养了阅读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语言简练明了,引导学生多思考多交流。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观沧海》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领悟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2.学习借情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领悟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二.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曹操,“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他还是一位诗人。今天这节微课,我们一起去学习曹操的《观沧海》。 2.解读标题:《观沧海》,观是一个动词,观的对象是沧海,沧海就是大海。 3. 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熟知诗文:播放音频,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解读诗歌: (1)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 通过熟读之后,再结合标题,我们可以知道,全文以“观”字统领全篇。全诗围绕“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思。

(2)那诗人曹操站在碣石山上,看到了哪些景象,又是如何描写这些景象的?(赏析诗文)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这两句诗在视觉上突出远观景物:水和山岛。海水水波荡漾,山岛高高挺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诗人在描写大海时,又以草木来点染。从视觉上描绘出山岛上的草木欣欣向荣。 ③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画面由“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静态转入秋风、洪波的动态描写,凸显气势雄伟,从视觉上实写出大海惊人的力量和宏伟气象。 (3)那么,眼前茂盛、雄伟的景会触动诗人怎样的情怀呢?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如果说之前的景是实景,那这四句诗诗人就是借助想象,进行虚写,同时借助虚写夸张地体现出大海包容星汉,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这四诗也是借景抒情,抒写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伟抱负。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结合写作背景,领悟诗人情感。 都说诗言志,《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公开课一等奖创 新教案 《次北固山下》试讲稿(附配套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 《次北固山下》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节奏,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诗歌开阔的意境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三、诗歌导入 教师提问学生:大家能想到哪些关于“思乡"的诗句呢(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天又一年)进而引出课题《次北固山下》 四、初读 1.解诗题:“次”:停泊,北固山: 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题目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 2.点名读,指导节奏:“客路/青山/外"”海日/生/残夜 3.主要内容:描写了冬未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 五、析读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 这首诗情感真切,意境广阔,你觉得哪一句写得最妙 (一)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1.写了什么内容(“客路"延伸到青山之外,“小舟”行驶在绿水之间) 2.联系自身思考,当你独自一人在外求学,难以回到家中的时候,会是什么心情(想念,怀念)

3.设身处地想想,诗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思念家乡,漂泊无) 4.联系下文,哪些意象也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漂泊状态和思乡之情(乡书、归雁) 5.指导朗读 (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想象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2.“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的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3.小组赛读。 六、品读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传诵,请结合诗句赏析它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七、小结作业 作业:读一读王湾的《江南意》,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试讲稿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初中语文教师的……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次北固山下》。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自古以来,乡愁是诗歌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许多的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思乡的诗歌,大家能想到哪些关于“思乡”的诗句呢师:谁来说一下请你!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是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师:这是岑参的《逢入京使》,它写出了诗人远涉边塞深切思念家人却不能回的凄凉心情。 师:你说你也想补充 师:哦,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天又一年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 新教案 《天净沙秋思》试讲稿(附配套教案) 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体会诗歌语言特点及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元曲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产生情感共鸣 三、诗歌导入 提问: 谁能分享一下你知道的写秋的诗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进而引出课题《天净沙·秋思》。 四、初读 1.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绪。这是元曲中的一首小令。 2.作者: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 3.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五、析读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全曲无一“秋"字,却传达出浓郁的凄苦之感,你从哪个句子体会到这一点 (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本句罗列了哪些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2.想想你会按怎样的顺序来排列这些景物。(由近及远的 3.假如你身处画面之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凄凉悲伤) (情景交融)4.为何你能从景物中感受到这种感情5.指导朗读。(语调舒缓,声音低沉) (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断肠人何意(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2.旅人因何“断肠”" (思念家乡,漂泊孤苦) 3.设想自己远离家乡与亲人,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4.你还能想到哪些游子思乡名句(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六、品读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是温馨美好的画面,似乎与全曲基调不符,能否删去 七、小结作业 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借助景物来刻画你今天的心情,不少于200字 试讲稿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初中语文教师的……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天净沙秋思》,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唐诗宋词我们已经学了很多,谁能分享一下你知道的写秋的诗词 师:扎马尾的女同学,你第一个先举手的,你先来分享吧! 师:你说有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还有杜牧《山行》里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七上《古代诗歌四首》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上《古代诗歌四首》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 教学目标 1、积累诗词中的字词,特别是现在很少出现的文言词。如“澹澹”,“竦峙”,“星汉”,能背诵默写这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寄情于景的写法,激发为理想奋斗的豪情壮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我们先闭上眼想象一会儿,然后用一个词归纳你心中“海”的印象。(学生说)引导:海是神秘的,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恬静温顺,每一个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会用同一个词形容海:壮阔。是啊,与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观海抒情的著名诗篇──《观沧海》,细读这首诗,去感受诗人心灵的震颤,诗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二、初读感悟 1、听课件录音范读。注意字音。 2、请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生字生词。 (暗含了找,说,练的过程,这一步不必老师提醒,字数很少,学生相互提醒,记忆更深) 3、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 4、抽学生配乐朗诵(课件展示画面)。(二至三人,抽学生点评。) 5、学生小组内讲述初步理解的内容,并相互评价。(还可相互提问考查字词或是诗句意思) 三、精读理解 1、课件展示: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2、字词疏通。沧海,临,以,何,澹澹,竦峙,萧瑟,洪,日月之行,星汉,歌,咏。 3、内容层次理解。这首诗写了几方面怕内容。(课件展示明确)4、学生调整自己的理解。(抽学生评价自己的理解,以“我原来认为……,现在我明白了……”的句式讲述自己理解的改变。)5、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 6、学生讲述:我最喜欢朗读的诗句是……,因为…… 四、品读探究 1、提出探究的问题,可补充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内容方面: ⑴诗从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顺序叙述吗? ⑵诗人产生了哪些联想? 情感方面: ⑴文中哪个词是大海留给诗人的最初体验? ⑵澹澹再现了海水浩渺动荡的神韵,“何”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千古传颂的绝句。 ⑷想象诗人写作时的情景,思考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与景的交融。边读边理解,理解后再读。 2、你曾经在什么自然景物面前产生过豪壮的情感? (意在培养学生融情于景)师可引导自己的经历(如:在高山悬崖边,俯视山谷,看鹰在谷中盘旋,然后飞过远山,产生了要走出大山的想法) 五、小结拓展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诗歌景中有情,情寓景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你能说出古代一些写景抒情的诗句吗?说说它们都主要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课内交流或布置课外搜集)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有关写“月”的古诗。 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生于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最伟大的诗人。 三、背景链接: 王昌龄早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后来因事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坷。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远方的友人。 四、多次朗读,理解诗歌。

1、初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二读诗歌,解读诗意。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3、三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杨花”且是“落尽”是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旨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心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