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15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15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

(1)欲穷其林穷:___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要:___________________

(3)处处志之志:___________________

(4)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3.请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思考,简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2.D

3.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4.(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东晋时人。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延至其家(2)处处志之

3.作者在第①段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景色,从全文来看,这段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作者在文中寄托了自己的美好理想,这种美好的理想能从哪些具体的描写中体现出来?

5.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是什么样的人生理想?

【参考答案】

1.陶渊明

2.(1(邀请(2)做标记

3.美丽的景物引起渔人的好奇,从而引出桃花源,并为描写桃花源的美景作铺垫。

4.通过第②段的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绘和第③段的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描写表现出来。

5.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的理想境界。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3

读文答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停数日,辞去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答案示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桃花源记》阅读答案4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与外人断绝了来往。

2.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个理想的社会,它“理想”在哪里?文中是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的?

答:①景色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生活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③人情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文末为什么写众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假设太守找到了桃花源,它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答:这表明桃花源也真也幻,在现在中是不存在的。这样会使桃

花源的社会也变得一样黑暗,桃源人将过上困苦生活。“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5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选自《虞初新志》)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线词语。(3分)

(1) 左臂挂念珠倚之( )

(2)诎()右臂支船

(3) 佛印绝类( )弥勒

(4) 阡陌交通()

(5)屋舍俨然()

(6)悉如外人()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6分)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小题3:写出两个出自[乙]文的成语。(2分)

小题4:[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代词,左膝上(2)通“屈”,弯曲(3)像(4)交错相通(5)整齐的样子(6)全、都(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2:(1)他们的两膝互相靠近,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边的衣褶里。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3)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了。

(意思符合即给分)

小题3: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黄发垂髫阡陌交通。(写出其中两个即可,2分)

小题4: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意思对即可,2分)

小题1:试题分析:“诎”是通假字,“类”是重点实词。“交通”是古今异义词,“俨然”要注意把“然”的意思解释出来,“悉”的意思是固定的,即都、全。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1)句中的关键词有“比”“黄发垂髫”“豁然开朗”等,“比”是靠近的意思,“黄发垂髫”是借代的修辞,指老人和小孩。“豁然开朗”是古今异义词,指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了。注意这些易错词语,再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在文章中找,很容易就可看到“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黄发垂髫、阡陌交通”几个明显的成语。对于似是而非的四字短语则尽量不写。

小题4:试题分析:文章中对于世外桃源的描写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出了与世外截然不

同的景象,因此实则借此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满与对如世外桃源这样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第11~14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义犬(蒲松龄)

周村有贾某,贸易(1)芜湖,获重资,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豢养舟上。舟人固积寇也,窥客装丰,荡舟入莽(2),操刀欲杀。贾哀赐全尸,盗乃以毡裹置江中。犬见之,哀鸣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流荡不知几远,浅搁乃止。

犬泅出,至有人处,狺狺哀鸣。或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复哀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盗船之归。登舟失犬,心甚悼(3)焉。

抵关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盗船不见。

适有同乡贾(4)将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鸣嗥,唤之却走。客下舟趁之(5)。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客近呵之,见所啮即前盗也。衣服与舟皆易(6),故不得而认之矣。缚而搜之,则曩金犹在。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1)贸易:做生意。(2)莽:芦苇丛。(3)悼:难过。(4)贾(gǔ):商人。(5)趁之:追它。(6)易:换。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屋舍俨然:(2)悉如外人:

(3)或以为异,从之而往:(4)适有同乡贾将携俱归: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2、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豢养舟上。

13、甲文中通过_______________及和平的社会环境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而乙文则通过犬勇救被扔入江中的主人和_______________两件事表达了犬的义举。(2分)

14、乙文中,作者发表议论的是哪一句?从该句中,我们可获得怎样的启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4分)(1)俨然:整齐的样子(2)悉:全、都(3)或:有的人(4)适:适逢,恰巧遇到

11、(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2分)(2)贾某走上前去呵斥它,才发现被狗咬住的人就是先前的那个强盗。(2分)

12、见堤上有屠人缚犬 / 倍价赎之 / 豢养舟上。(2分)

13、优美的自然环境跟踪追击辨识贼寇(2分)

14、(1)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启迪:人要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意对即可)(3分)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7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

(2)欣然规往()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__________→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__________。

5.“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交错相通(2)计划

2.B

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4.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

5.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

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8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2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的词:(5分)

①咸:②邑人:③绝境:

④无论:⑤不足:

小题3:翻译划线的句子:(2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小题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2分)

小题5: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2分)参考答案:小题1:东晋陶渊明

小题1:①都②乡邻③与人世隔绝的境地④不要说(或更不必说)⑤不值得

小题1: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

小题1: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小题1: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小题1: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小题1:试题分析:陶渊明也可写成陶潜。

点评:对于文言文中的文学常识,尤其是名家名篇,一定要知道三点,即出处,作者、生活朝代。

小题1:试题分析:“绝境” “无论”“不足”都是古今异义的词语,解释时要注意。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具”“叹惋”等。“具”在此句中是“详细”的意思,“叹惋”则是两个词组成的,应译为“感叹惋惜”。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1:试题分析:原文中有相关语句,即“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回答时,可以用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点评: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时,要能抓住并利用原文语句做答。

小题1:试题分析:从上文中的“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句子可以推知,桃源外的世界依然是纷争不断,人们过着鸡犬不宁的生活。所以桃源的人们害怕世人知道此处后,都会纷纷来这里。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里也就和世外一个样子了。

点评:理解文章要透过句子看其根本,即有些句子我们要深入地想一想,这个句子有没有深层的含义,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它和上句有没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等。这样,多思多想,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会逐渐深入,我们的置疑的能力也会提高。

小题1:试题分析:“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很久没有见到陌生人了。

点评:理解文章要透过句子看其根本,即有些句子我们要深入地想一想,这个句子有没有深层的含义,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它和上句有没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等。这样,多思多想,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会逐渐深入,我们的置疑的能力也会提高,提出的问题也会越来越有水平。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诣太守说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寻病终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下列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A.《桃花源记》写法与郭沫若的《天上街市》的写法一样,以美好的想象反衬现实的黑暗。

B.桃源人“不复出焉”是因为与世隔绝时间太长,他们适应不了外面人的生活习惯。

C.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D.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无人问津”。

5.从《桃花源记》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你认为作者的理想境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是不是完全实现了?请列举现实生活一个例子阐述个人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同“邀”,邀请②详细③到④随即,不久

2.⑴桃源人带领妻子儿女以及相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⑵就顺着以前的路,处处都做了记号。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B

5.示例一:没有完全实现。桃花源中环境优美,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大量良田被占用,环境污染严重。我们村附近建立一个药厂,村子里的沟凼全部变成了臭水沟。

示例二:没有完全实现。《桃花源记》中人们相处和谐。而今天,虽然人们物质生活富足了,但人际关系紧张,人人自危。前不久报上还刊登了一个消息,一个司机扶起马路上倒下的老人,结果被说成这个司机撞到老人,被索赔。(答案合理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0

(一)(16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本文选自课文《》,作者,又名,字元亮,(朝代)著名诗人。(2分)

小题2:、下列划线词古今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B.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单指男方的配偶

C.无论魏晋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D.来此绝境古义:极其优美的环境今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小题3:、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翻译。(2分)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选(),译文:

小题4:、请写出两个源自《桃花源记》的成语。(2分)

小题5:、下列各句中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陶渊明《桃花源诗》)”意思相近的一项是()(2分)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小题6:、桃花源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2分)

小题7:、《桃花源记》叙述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桃花源记》陶渊明潜元亮东晋

小题2:D

小题3:(1)(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补充必要的成分,得1分;“要”译为“邀请”,得1分。)(2)渔人为(他们)一一具体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情,(他们听罢)都感叹惊讶。(“具言”译为“具体地说出”、“叹惋”译为“感叹惊讶”,各得1分,意近即可。)两题都选者,改第一题。除标准外(1)只出现半句,如“设酒杀鸡作食”被译为“去吃饭”,须扣1分。(2)“具”译为“详细、详尽”亦算对。“惋”必须译为“惊讶”,否则扣1分。

小题4: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正确写出一个,即得1分。)

小题5:C

小题6:秦时;躲避秦时战乱

小题7:因为它勾画了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环境优美,人们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彼此关心、爱护……这符合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审美追求,令人向往。(言之有理即可。)表明桃花源是理想的生活境界,得1分(突出“理想”即可);表明“桃花源”是人们千百年来的追求,得1分(突出“追求”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渔人甚异之()②欲穷其林()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④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3】选出划线词词义不相的一项()(2分)A.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佛印绝类弥勒B.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C.复:复前行不复出焉D.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小题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试概括为三点。(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________

【小题5】根据以上选文,请写出两个出自本文的成语(2分)

答案

【小题1】(1)以为奇异,(2)穷尽(3)值得(4)渡口

【小题2】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

【小题3】A

【小题4】①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②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③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小题5】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1)“异”为“形容词的异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异”。(2)“穷”的古义为“穷尽”,今义为“贫穷”。(3)“足”的古义为“值得”,今义为“名词,脚”。(4)“津”古义为“渡口”,今义为“唾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此句时,注意“既是已经的意思,便是于是的意思,扶是顺着的意思,志是做标志的意思”,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渔人”,同时还要使整个句子在翻译的时候保持完整性、流畅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3】试题分析:A、隔绝极。B、竟然竟然。C、又、再又、再。D、类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4】试题分析:联系当时东晋的社会情况,渔人对桃花村民说的内容应该是:(1)社会动乱,(2)老百姓民不聊生,(3)苛捐

杂税繁多,(4)徭役繁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渔人对桃花村民所说的'内容,联系桃花村民来到桃花源的原因以及当时东晋的社会背景来分析他说的内容。

【小题5】试题分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概括出成语“豁然开朗”;“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概括出成语“怡然自乐”;“后遂无问津者”概括出成语“无人问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中的成语的能力。

点评:概括文章中出现的成语,主要是平时对成语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根据文章的内容来概括文中的成语。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8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节选语段出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字的含义。(3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3分)

A.该段写了渔人与桃花源人的交往,表现了桃花源古朴淳厚的民风。

B.该段通过村人的自诉,说明了桃源人的来历及其与世隔绝的原因。

C.桃花源人生活安定富足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王朝的更迭引发的战乱。

D.村人觉得自己孤陋寡闻,不知世道变化,故不值得外人知道他们。

参考答案:

小题1:桃花源记陶渊明

小题2:其余的人又各自把他请到自己的家里。(复、延、其)

小题3:D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语段的内容可知是《桃花源记》这篇课文的节选,这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名篇,其作者、作者的生活朝代一般是不会不知道的,但要注意把字写对。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延”等。“延”是古今异义词,应译为“邀请”。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村人觉得自己孤陋寡闻,不知世道变化,故不值得外人知道他们”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渔人把桃源外的情况“一一为具言所闻”之后,桃源人知道了外界的人们仍旧过着动乱不安的生活,所以不想让世人知道桃源这个地方,怕打破桃源的宁静,打破他们这里的安宁的生活。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3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中考典型对比阅读(含答案译文)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 一、(2008 南充市)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 分)⑴渔人甚异 . 之( )⑵阡陌交 .通 . () ⑶颖脱不羁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 分)答: 26.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 分)答: 27.翻译下列句子。(4 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二、(2008太原市)阅读文言文,完成9~12 题。(13 分) ,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 乂(yì):安定。 9.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2 分)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便要还家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3)诚不可缺诚: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人中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2)咸来问讯。咸: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为”字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为: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为:为: 3.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白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便要还家要: (2)率妻子邑子来此绝境绝境: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⑴①乃不知有汉乃: ②陈胜、吴广乃谋曰乃: ⑵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余: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余: 3.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___津津乐道_____;意义不同的成语___道听途说___。 4.请找出一个体现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 ㈢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⒈解释加点词: ⑴武陵人捕鱼为业⑵缘溪行⑶渔人甚异之⑷欲穷其林 ⑸屋舍俨然俨然: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⒉解释加点词:(一词多义) ⑴①初极狭,才通人通: ②阡陌交通通: ⑵①屋舍俨然舍: ②便舍船舍: ⑶①中无杂树中: ②晋太元中中: ③其中往来种作中: ⒊概括这两段文中的两人成语:______、________。 ⒋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分析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中的序。作者是_ ;晋朝的陶渊明。是著名的文学家本文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的。其内容可归纳为渔人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复寻桃花源, 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及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便舍.船屋舍.俨然 B. 寻向.所志便扶向.路 C. 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 ..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 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D. 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4. 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链接材料】 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3、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成语是: 4、“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6、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8、“村人”“不知不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9、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10、文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11、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2、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用原文语句作答) 13、、文中与苏轼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4、、成语“无人问津”化自文中“ ”一句。 1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1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王税”的理想社会,这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18、语段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桃花源? 19、请你概括第二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20、文中划曲线的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21、桃花源中的人们听了武陵渔人的见闻后,为什么“皆叹惋”呢? 22、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23、第3段文字主要写哪两方面内容? 25、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卟为外人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26、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意见。 28、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 29、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30、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31、文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句读过后,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32、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为什么? 3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35、桃花源中人曾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外出后竟“诣太守”,谈谈你对渔人做法的评价。 36、陶渊明在此文中不是寄托了社会理想吗?请问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8、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39、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参考答案: 1、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豁然开朗 4、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合集15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合集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文言文阅读(19分)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屋舍俨然俨然:(2)具答之具: (3)芳草鲜美鲜美:(4)无论魏晋无论: 小题2:.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2分)A.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B.嘻,技亦灵怪矣哉!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小题3:.选出划线词词义相的一项()(2分) A.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佛印绝类弥勒 B.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轩敞者为舱

C.复:复前行不复出焉 D.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小题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2分)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小题5:.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2分) 小题6:.翻译句子(2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小题7:.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2分) 小题8:.“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请用简洁的文字回答。(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整齐的样子(2)详尽(3)鲜艳美丽(4)不要说,更不用说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等。 小题1:⑴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⑵这个渔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那些人都感叹惊讶不已。 小题1: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小题1:学生回答只要能紧扣“表达作者美好理想,反映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并言之有理即可 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集锦15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集锦15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集锦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目(10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 ②无论魏晋( ) ③寻向所志(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小题3:渔人遇桃源,“处处志之”,却“不复得路”,你认为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通:邀“邀请②更不用说③原先 小题1:(1)领着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其他的人又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并拿出酒菜款待他。

小题1: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小题1: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学生应注意“要”通假字现象;“无论”的古今异义现象。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时,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替”,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猜”,指文言句中多义实词、带修辞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灵活猜测处理。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这里注意“妻子、绝境、间隔、延”等词语要做重点理解。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要求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选文主要是通过“渔人进出桃源”内容,和虚构的一种理想的生活空间,来表达一种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的主题情感,回答时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

《桃花源记》中考典型对比阅读(含答案译文)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 一、(2008南充市)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26.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2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二、(2008太原市) 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9.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2分)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3)诚不可缺诚: (4)卒亡天下卒: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12.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三、(2009安徽芜湖)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甲)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 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 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 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 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 《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 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 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③便扶向路()④寻病终() 【小题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4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 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2分)问今是 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 (含答案)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桃花源记》 1、写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2、第一段描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氛围,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3、文中第二段描写了乡间美景,请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与世隔绝时间长,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等。 6、为什么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桃源人想永久保持住这个“绝境”,不想让外人打扰现有的生活。 7、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8、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陋室铭》 1、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陋室环境:清幽雅致;交往人物:高雅脱俗;日常生活:雅致恬淡。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往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 (14分)(20xx,河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阃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①人。少负②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③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昊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④。 学射于周同⑤。同射三矢⑥,皆中的⑦,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菩⑧;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 ⑦的:箭靶的中心。⑨管(ku6): 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 ___②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____ (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R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C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4)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5)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3分) 参考答案: (1)①邀请②没有成年(意思对即可) (2)B【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较易。例句中的“与”是“和”的意思。A,C,D三项的“与”都是“和”的意思,只有B项的“与”是“给予”的意思,所以选B。 (3)①这个人(渔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知道)的事,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②岳飞因此更加刻苦训练,全部掌握了周同的射箭技术。 (意思对即可) (4)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答出其中的三点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5)刻苦读书;苦练射箭。(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2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阅读题目】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属: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4分) (1)欲穷其林穷: (2)便要还家要: (3)处处志之志: (4)欣然规往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一、夯基达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落英缤纷 ..( ) (2)仿佛 ..若有光( ) (3)阡陌 ..交通( ) (4)咸.来问讯( ) (5)便扶向.路( ) (6)诣.太守( ) (7)欣然规.往( ) 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 .. B.来此绝境 C.遂与外人间隔 ..魏晋 .. D.无论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 B.渔人甚异之.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其中/往来种作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按原文填空。 (1)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 (2)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①, 。”②“, 。” (3)《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 “, 。” 7.文学文化常识。

本文作者,一名潜,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8.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 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无法寻觅。 二、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1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复.行数十步( ) (2)屋舍俨然 ..( ) (3)具.答之( ) (4)此中人语.云(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1.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85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

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 (截至2020年) 【甲】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南阳刘驎之①,善史传,隐于阳岐②。于时苻坚临江③,荆州刺史桓冲将尽讦谟④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⑤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⑥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⑦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 [注]①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今属河南)人。②阳岐:村名。③临江:指兵临长江。④讦谟(xū mó):宏图大计。⑤赠贶(kuàng):赠送礼物。⑥上明:东晋时曾是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松滋南。⑦翛(xiāo)然:超脱自在的样子。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处处志之志:②后遂无问津者津: ③缘道以乞穷乏缘:④甚厚,为乡闾所安甚: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②南阳刘骅之,善史传,隐于阳岐。 20.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B.甲文中“欣然规往”,可见刘子骥热衷游历山水,向往归隐山林。 C.乙文中刘鳞之超然退隐,是因为桓冲说他没有用处才愤然离开的。 D.乙文中的刘辚之隐于阳岐,性格高洁率真,不慕名利,超凡脱俗。 【参考答案】 18.①做记号②渡口③沿着④非常;很 19.①(渔人)到来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②南阳仁刘子骥,擅长史传学术,在阳歧村隐居。 20.C 【参考译文】 【乙】南阳人刘驎之,高尚直率,历史知识很丰富,在阳歧村隐居。当时,苻坚南侵已经逼近长江,荆州刺史桓冲想尽力实现宏图大略的效益,就聘刘驎之任长史,派人和船前去迎接他,赠送的礼物也很丰富。刘驎之只好从命,就上船出发,但桓冲所送的礼物一点也没有收受,沿途拿来送给贫困的人,等走到上明,东西也送光了。他一见到桓冲,便陈述自己没有才能,然后就启由自在地辞去职务。他在阳歧住了多年,衣食向来是和村人互通有无的。碰到自己短缺了,村人也同样帮助他。他是乡邻深感满意的人。 (2020贵州遵义)

(完整版)《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 一、2006包头市(课改卷)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户: 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乙文则是。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10.概括甲文的大意。 (一)6.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7.交错相通门8.描写阐述9.老有所终幼有所长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二、2008南充市: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 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26.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2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24.⑴对……感到惊异⑵交错相通⑶束缚,约束⑷停止(2分) 25.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26.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27.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2分)

《桃花源记》十六篇对比阅读题集萃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桃花源记》对比阅读试题集萃一.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谜,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A.甲诗乙文的作者均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B.陶渊明,一名侃,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C.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派鼻祖。 D.甲诗乙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之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中的“心远”“悠然”等词语表现出诗人心境高远、超凡脱俗的恬淡心境。B.甲诗结句言尽而意无穷,隐约流露出作者归隐后淡淡的怅惘与迷茫,令人回味。C.乙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谦虚低调,不希望外人打扰的心理。D.乙文末段刘子骥探寻未果的描述,更显桃花源亦真亦幻,文章主旨也朦胧隐晦。4.作者借甲诗表达对_________生活的热爱:借乙文表达对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的憧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对比阅读 课题:《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审核:做题: 班级:姓名:得分:用时: (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⑴屋舍俨然 ..()⑵阡陌 .. 交通() 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