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桃花源记》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桃花源记》含答案

1桃花源记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019·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

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处处志.之( )

(3)乃.不知有汉( )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3.[2019·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

..(运输事业)

C.咸.来问讯(都)

D.欣然规.往(计划)

4.[2019·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2019·海南]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前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7.[2018·武威]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8.[2018·广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选自《道德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豁然

..开朗( ) (2)阡陌交通

..( )

(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4)小.国寡民(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桃花源记(节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雪窦游志(节选)

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注] 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同“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本文作者邓牧是杭州人,宋亡后,他怀着悲愤的心情漫游名山大川,抒发亡国之痛。游记散文《雪窦游志》,从作者闻胜而往,一直写

到游毕兴尽,是作者漫游这座东南名山的实录,也是他欲独善其身而向往世外桃源的心理写照。因此,许多鉴赏者、文艺评论家都称:“《雪窦游志》所叙雪窦山麓的田地、人物、风光,颇类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正反映了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异.口同声

B.便舍.船屋舍.俨然

C.乃记之而去.停数日,辞去.

D.不足为外人道.也妾妇之道.也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7.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诗(节选)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③王税。荒路暧④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注] 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暧:遮蔽。⑤俎豆:祭器。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日入从所憩.()(2)俎豆犹.古法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都是写世外桃源的社会情景,但内容和写法又各有特点,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游石笼①记

[宋] 王向

龙安②自陂③下东入其山,蹑浮云而上之,极十里,有群石环会突立。石顶有双瀑淙下,有石涧广六七寻,傍无荒茅萑苇④之秽。而其水无泥沙,皆清冷可啜,游鱼沉泳,历历可见。而水间之石,或哮然如岩,或剜然如臼,或偃然如槽,或落然如盂,端正莹彻,类非镌凿之能及。

凡若此行数十步,即至其所谓石笼者。笼之状类巨槽,而圜围斗壁,下阔五丈,会一涧之水而环之,已即复泄而为涧。前之岩者、槽者、盂者,又纷罗错列,亦无苔藓泥沙之秽焉。由此少进,而涧下之石乃坦然成盘,纵数十尺,盘之中直发小圳⑤,广才盈咫。而一涧之水,又悉流于盘之下,其声珑珑若雷。窥其底,广深不可穷,而水涓涓可爱。

(选自《天下名山记钞》) [注] ①石笼:江西黎川西南龙安山中涧水流经的一块槽形大石,石笼是本文作者给它取的名字。②龙安:宋时龙安驿,在今江西黎州县西南,往东多山,地近赣闽交界处。③陂(bēi):斜坡。④萑(huán)苇:芦苇。⑤直发小圳(zhèn):石盘上显出直的小沟。发,表现,显露。圳,本指田间小沟,这里指石盘上有沟状凹痕。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蹑浮云/而上之

B.有/群石环会突立

C.笼/之状类巨槽

D.广深/不可穷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会.一涧之水而环之( )

(2)窥.其底(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水无泥沙,皆清冷可啜,游鱼沉泳,历历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一涧之水,又悉流于盘之下,其声珑珑若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8.文章两段中都提到了“无……之秽”,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

课内精读

1.[解析] C “间”是多音字,此处应读“jiàn”。

2.(1)类(2)做记号(3)竟然,居然

(4)邀请

3.[解析] B 要注意古今义,“交通”的古义为“交错相通”。

4.A

5.(1)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2)村里的人对他说:“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起(这里的情况)。”

6.[解析] 围绕“幽美宁静”“和乐富足”来描述且表意正确即可。

[答案] 前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和谐幸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7.[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情感。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赋税徭役繁重。在国家濒临灭亡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他辞官隐居田园,躬耕僻野。他虽“心远地自偏”,但仍旧关心国家政事。他对当时政权不满,对现实社会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答案] 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

食。

8.[解析] D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D项,“柳暗花明”不是出自本文的成语。

比较阅读

1.[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如“交通”。

[答案] (1)开阔的样子(2)交错相通 (3)迁徙(4)使……变小

2.[解析] 这道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语,如“尽”“望”“闻”等,补充省略的部分,使句子通顺。

[答案] (1)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

(2)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意对即可)

3.[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要根据同一类别内其中一篇文章的提示语言,找到另一篇文章中和它相似的语句。

[答案] 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甘其食

③安其居④乐其俗

[参考译文]

[乙]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却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们;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

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4.[解析] C A项,第一个“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第二个“异”是“不同”的意思;B项,第一个“舍”是“舍弃”的意思,第二个“舍”是“房屋”的意思;C项,两个“去”都是“离开”的意思;D项,第一个“道”是“说”的意思,第二个“道”是“准则”的意思。

5.[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直译,二是意译。能直译尽量直译,不能直译处才可意译。翻译首先要求忠实于原文,要准确;其次要求翻译得通顺且有文采。此题直译即可。注意“无论”一词的意思。

[答案]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6.[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的理解概括能力。概括文章的中心,首先要通读文章,理清主要内容;其次要把文段中体现出的社会特点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状作对比,作者的社会理想就明显了。

[答案] 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7.[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对比阅读的能力。这道题难度不大,只要能读懂文章,大致理解语段的意思,就能概括出两个地点的特点,

把它们的特点加以对比,就可以找出它们的相似点。

[答案] 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乙] 水更浅,行船不通畅,拉着船也不能前进,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过了两夜,就沿着小溪,再从山的左侧出来,蹚过溪水,四周被大山环绕,远远望去,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驰到山谷中,大概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想要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课外阅读

1.(1)休息(2)还

2.(1)春收蚕丝,秋收粮食,没有官家征税,这里没有什么君王。

(2)荒草掩路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村里鸡犬相互鸣吠。

3.描绘了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安宁、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

4.《桃花源记》有传奇色彩,富有小说情调;《桃花源诗》意蕴深

远。《桃花源记》以渔人之眼展现桃源,对桃源社会并不了解;《桃花源诗》则以诗人之眼观照桃源,对桃源作深入揭示,表达对桃源的认同与追求。《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为一整体,《桃花源记》是缘起,《桃花源诗》是本体。

[参考译文]

桃源人相勉努力耕种,他们日出而作,日落各归所居休息。桑竹采用犹有余荫,五谷能够及时种植。春收蚕丝,秋收粮食,没有官家征税,这里没有什么君王。荒草掩路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村里鸡犬互相鸣吠。礼法、服制还保持古风,古老的美德得到保持。孩子们在天真活泼地唱歌,头发斑白的老人欢喜地游玩。桃源人从草木的荣发与凋落,知道春秋之变化。虽没有岁历的推算记载,四季却也分得清楚。简朴的生活快乐有余,哪里用得上什么智巧呢。从秦到晋,桃源隐没数百年,今日向世人显露神仙般的境界。桃源和世间毕竟不同,所以只显露一下便又深深隐蔽起来。试问世人,你们又怎能了解尘世之外的人间呢?我愿意乘着轻风高飞远举,寻找与我志趣投合的人们啊。

5.[解析] C “笼之状”意为“石笼山的形状”,作主语,不能分开。正确的划分为“笼之状/类巨槽”。

6.(1)汇聚(2)观察

7.(1)涧水中没有泥沙,水都很清澈,凉凉的,可以喝,鱼在水中上下游动,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2)整条涧水,又全部流到这块巨石的下面,水声隆隆,像打雷一

样。

8.起强调作用,突出了水清、石洁的特点。

[参考译文]

从龙安出发,自山坡向东进入龙安山,踩着浮云上山,走完十里,迎面有很多石头环绕着,耸立着。石崖的顶部有两条瀑布淙淙地流下,脚下有一条涧水,六七寻宽,涧水在石头中间流淌,旁边没有茅草芦苇之类的杂草。涧水中没有泥沙,水都很清澈,凉凉的,可以喝,鱼在水中上下游动,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涧水中间的石头,有的像是张口咆哮的洞穴,有的像是人挖成的石臼,有的像是仰倒的石槽,有的像是被人丢弃的盂钵,有模有样的,很是光洁,不是人工雕琢所能比得上的。

往前走数十步,就到了我说的“石笼山”。石笼山的形状像巨大的槽,槽壁圆形,很陡,槽底有五丈宽,整条涧水都汇聚在这槽里,巨槽围着它,随即就又从槽沿流出去成为涧水。前面说到的像洞穴、石槽、盂钵等的石头,错杂地分布在涧流中,上面也没有苔藓泥沙等脏污之物。从巨槽稍稍向前,涧水下面是一块平坦的巨石,长有数十尺,大石中有直直的小沟,宽只有八寸多。而整条涧水,又全部流到这块巨石的下面,水声隆隆,像打雷一样。探出头去察看巨石的下面,又深又阔,看不到底,而涧水在巨石上缓缓流动,让人怜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然 (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间隔( ) 语云( ) 诣太守(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缘溪行缘: (2)落英缤纷缤纷: (3)欲穷其林穷: (4)仿佛若有光仿佛: (5)才通人才: (6)屋舍俨然俨然: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 (8)阡陌交通阡陌: (9)鸡犬相闻相闻:(10)悉如外人悉: (11)具答之具: (12)咸来问讯咸: (13)遂与外人间隔遂:间隔: (14)皆叹惋叹惋: (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16)此中人语云语:(17)便扶向路扶:向: (18)及郡下及: (19)诣太守诣: (20)欣然规往规: (21)后遂无问津者问津: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 4.请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芳草鲜美古义:今义:(2)阡陌交通古义:今义: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6)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 5.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渔人甚异之异: (2)复前行前: (3)欲穷其林穷: (4)处处志之志: 6.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舍①便舍船,从口入( ) ②屋舍俨然( ) (2)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③一一为具言所闻( ) (3)寻①寻向所志( ) ②未果,寻病终( ) (4)志①处处志之( ) ②寻向所志( ) (5)乃①见渔人,乃大惊( ) ②乃不知有汉( ) 7.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及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及练习题(含 答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喻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有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闲情赋》。有《陶渊明集》。 二、主题思想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的黑暗统治和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及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艺术特色 本文在写作上曲折回环,层次分明。作者写桃花源并不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而是幽深奥秘、迂回曲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桃花源记》含答案

1桃花源记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019·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 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处处志.之( ) (3)乃.不知有汉( )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3.[2019·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 ..(运输事业) C.咸.来问讯(都) D.欣然规.往(计划) 4.[2019·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练习9 桃花源记(含答案)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都,全) C.才.通人(刚刚)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3.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 A.复行数十步,豁然 ..开朗 B.阡陌交通 .. C.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4.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欲穷其林”。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怡然自乐”。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却“不复得路”。 5.按要求填空。 (1)文中描绘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描写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记叙桃花源人来到此处的原因的语句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桃花源记》练习题阅读训练及答案

《桃花源记》一、填空: ①《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他名,字,是时期的诗人。《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也是成语的由来。 ②,,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二、下列各项中蓝色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C.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D.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三、下列句子的语序已被打乱,调整后的正确的语序应为: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初极狭,才通人。 ③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便舍船,从口入。 ⑦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⑧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A、③②④⑥⑧⑦①⑤ B、④③②①⑥⑦⑤⑧ C、③⑥②④⑦⑧①⑤ D、⑤③⑦⑥①④⑧② 四、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渔人甚异之

C.闻之,欣然规往 D.具答之 五、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暗示桃 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产物。 B.暗示通往桃源的路曲折而 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的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 人。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 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3.解释下列句中加 点的字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④欣然规往()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 今义:阅读语段,答文后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 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 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①缘: ②俨然: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③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 7.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 2 3 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桃花源记》练习题阅读 答案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陶渊明东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①感到诧异②详细③走尽④计划⑤到、谒见⑥实现 4、①古:妻子儿女今:妻 子;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无出路的境地②古:交错连通今:邮电和运输业的总称③ 古:更不必说今:表条件的连词 5、①沿着②整齐的样子 6、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②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7、①豁然 开朗②鸡犬相闻③怡然自乐 8、C 9、活动、穿戴、心情 10、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 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晋太元〔太元:东晋孝武帝 的年号(376—396)〕中,武陵〔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落英:坠落的花瓣〕 缤纷〔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渔人甚异之〔异之:对此感到诧异〕。复前行,欲穷其林。 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林尽水源〔林尽水源:(桃)林在溪 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才通人:仅容一个人通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俨然:整 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 小路。〕,鸡犬相闻〔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黄发垂髫〔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第 1 页 共 12 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9.桃花源记 A 组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间.隔( ) 便舍.船( ) 便要.还家( ) 男女衣着. ( ) 阡陌.( ) 落英缤.纷( ) 黄发垂髫.( ) 豁. 然开朗(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B .缘.溪行 便扶. 向路 C .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 .鸡犬相闻. 闻. 有此人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 .遂与外人间隔.. C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不足.. 为外人道也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2)初极狭,才. 通人 ( ) (3)后遂无问津..者 ( ) (4)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 (5)及.郡下,诣太守 ( ) (6)便要. 还家 ( )

第 2 页 共 12 页 5.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寻.向所志 ( ) 寻. 病终 ( ) (2)便舍.船 ( ) 屋舍. 俨然 ( ) (3)遂.迷,不复得路( ) 遂. 与外人间隔( ) (4)处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 ) 6.在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很普遍,请在下列句子中补上省略的成分。 (1)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2)(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4)(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 组 7.“然”常常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的样子”等,有时也可不译。分别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豁然..开朗 ( ) (2)屋舍俨然.. ( )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4)欣然.. 规往( )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单元 9.桃花源记 A 组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间.隔( ) 便舍.船( ) 便要.还家( ) 男女衣着. ( ) 阡陌.( ) 落英缤.纷( ) 黄发垂髫.( ) 豁. 然开朗(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B .缘.溪行 便扶. 向路 C .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 .鸡犬相闻. 闻. 有此人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 .遂与外人间隔.. C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不足.. 为外人道也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2)初极狭,才. 通人 ( ) (3)后遂无问津..者 ( ) (4)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 (5)及.郡下,诣太守 ( ) (6)便要. 还家 ( ) 5.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寻.向所志 ( ) 寻. 病终 ( ) (2)便舍.船 ( ) 屋舍. 俨然 ( ) (3)遂.迷,不复得路( ) 遂. 与外人间隔( ) (4)处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 ) 6.在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很普遍,请在下列句子中补上省略的成分。 (1)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2)(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4)(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 组 7.“然”常常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的样子”等,有时也可不译。分别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豁然..开朗 ( ) (2)屋舍俨然.. ( )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4)欣然.. 规往( )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屋舍俨然 (2)其岸势犬牙差互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足为外人道也美中不足 B.心乐之乐此不疲 C.以其境过清水尤清冽 D.闻水声鸡犬相闻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_________,不再出去,_____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_______,时隐时现。 4.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桃花源记(节选)》《小石潭记(节选)》 两篇选文从体式上说都是游记,都有清晰的游踪(游览经过),但是也有不同。《桃花源记》是借游记之体讲述虚构故事,借以阐释自己理想中的社会,表达对①___ 《小石潭记》是比较典型的游记,在记述沿途及小石潭上所见的同时,更多地抒发作者的情感。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22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22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篇1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3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_________________ (2)未果,寻病终 寻: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不久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3.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意思对即可)《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篇2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便要还家()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020-2021人教版部编八年语文(下)每课一练《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知识点课课练文段阅读理解

2020-2021人教部编八年语文(下)每课一练《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对《桃花源记》一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渔人,乃大惊”表现桃花源中人对外界来人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一个与外界长 期隔绝的地方。 B.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一个富足和平的地方。 C.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想将渔人留在桃花源,以免他出去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三,四段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 想。 二、解答题 2.《桃花源记》中渔人“一一”诉说时,桃花源村民为什么要“叹惋”? 3.读《桃花源记》,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 4.《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时的人,《桃花源记》原是中的。 5.《桃花源记》中作者虚构的美好世界是作者的理想,你认为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三、复合题 6.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 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欲穷其林穷: ②才通人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咸来问讯。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阅读训练(word含答案)

人教版八下《桃花源记》阅读训练 班级姓名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省,并怡然自乐。(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屋舍俨然 .. ..(2)阡陌交通 (3)不独子.其子(4)货恶.其弃于地也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大道之.行也/ 长跪而谢之.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4分)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答: 二、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5题(共15分)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阅读题目】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属: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4分) (1)欲穷其林穷: (2)便要还家要: (3)处处志之志: (4)欣然规往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09课 桃花源记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第9课桃花源记 知识点01 文题解读 “桃花源”指开满桃花的溪水源头,是作者理想生活的蓝图,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标题简洁明了,交代了本文的体裁和写作内容。 【知识拓展】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笔记等多种类型。碑记是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古代一种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笔记是古代一种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体裁。著名的记体文章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各割据势

力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他对当时的社会憎恨,于是借助文学创作抒发情怀,撰写此文,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知识点03 字词句积累 1.字音: 俨.然(yǎn) 诣.太守(yì) 黄发垂髫.(tiáo) 阡陌 ..(qiān mò)豁.然开朗(huò) 间.隔(jiàn)怡.然自乐(yí) 2.通假字: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3.古今异义: 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已婚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不足 ..(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不满。) 扶.(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4.一词多义: 便舍.船,从口入(动词,离开。)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舍寻 屋舍.俨然(名词,房屋)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为之渔人甚异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处处志之.(助词,补充音节,不译) 5.词类活用: 处处志.之(动词作名词,做记号) 复前.行(名词作状语,往前,向前)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6.文言句式: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主语“渔人”) 便要还家(省略主语“桃源人”和宾语“渔人”) 倒装句:问所从来(宾语前置,应为“问从所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9.《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1. 下列画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诗言志(名词,志向) B.寻向所志(动词,寻找)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C.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明灭可见(动词,可以,能够) D.潭西南而望(连词,表顺承)乃记之而去(连词,表修饰) 2. 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3. 下列对《桃花源记》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人民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4. 解释下列画线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2)妻子邑人() (3)无论魏晋()(4)来此绝境() (5)黄发垂髫()(6)欣然规往()

(7)屋舍俨然()(8)阡陌交通() (9)皆叹惋()(10)妻子邑人() 5. 《桃花源记》作者是东晋的________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虚构了美好境 界“________”。寄托了自己的________ ,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6.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桃花源记》中写武陵人刚进入桃花源,看到桃源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____,___。 (4)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指出桃花源人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画线字词的意思。 ①缘溪行() ②寻病终() ③甚异之() ④便扶向路() ⑤诣太守() ⑥无问津者() (2)选出与例句“渔人甚异之”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忘路之远近 B.具答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 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XXX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雪窦山 XXX,XXX不得进,XXX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XXX,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选自XXX 《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④越:过。信宿:连住两夜。⑤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⑥畦(qí)、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陇,通“垄”。⑦联络:连接。⑧牧竖:牧童。征逐:追逐。⑨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⑨ ⑥⑦⑧ ④⑤ ①②③ 是() A.渔人甚异之奇山异水B.若仿佛若有光皆若空游无所依 C.才通人卿今者才略D.阡陌交通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题目及答案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 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 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 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小题1】.上面两段文字选自《》,作者是北宋文学家。(2分)【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题3】.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之后,由远及近依次写 了西南诸峰、、、醉翁亭等景物。(2分) 【小题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2分) 答案 【小题1】醉翁亭记欧阳修 【小题1】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 【小题1】琅琊酿泉

【小题1】山间早晚(朝暮)和四季的优美景色(早晚、四季各一分。琅琊山(山间)美景、山水之乐均给满分。滁地美景扣一分。) 解析【小题1】考查对文学常识的准确掌握。 【小题1】文言文翻译原则:1、以直译为主:能直译的一律直译,实在不能直译的才能意译。2、字字落实(一一对应):每一个词语都有与之对应的译文。另外注意关键字的解释: 得:领会寓:寄托 【小题1】联系原文: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可以概括范围由大到小:西南诸峰琅琊酿泉醉翁亭 【小题1】概括能力的考查。

2020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精练卷附答案

2020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内课外文言文阅 读】专项精练卷附答案 2020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项精练卷 六: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桃花源记》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B.诣.太守诣:拜访。 C.寻向所志.志:做记号。 D.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诧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忘路之.远近 B.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欣然.规往豁然.开朗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了标记,但当他和太守一 起再次寻访桃花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 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 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 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理想社会? 答: 6、请以“桃花源美,美在……”写几句赏析的话。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你理解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呢?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1)桃花源美,美在 (2)我理想中的“桃花源”是: 二、阅读《小石潭记》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冽:凉。 B.往来翕忽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C.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 D.以其境过清.清:冷清。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心乐之.马之.千里者 B.不可知其.源其.如土石何 C.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 D.乃.记之而去乃.石性坚重 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水、石、树、鱼等潭中景物,再写小潭源流 及潭中氛围,最后记录同游者,构思巧妙,结构完整。 B.文中的“心乐之”的“乐”表现了作者听到水声之后的欣喜之情;“似与游者相乐”的“乐”则写出了作者与游人同乐的轻松与快慰之情。 C.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和动静互衬的表现手法:“全石以为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