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篇一」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1. 《桃花源记》选自____,原是____中的____。作者是____朝的____。是著名的____。

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

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4.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5. 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6.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7. “豁然开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使用这个成语,除了原来的意思外,还可以形容_____________。

8.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9. “便要还家”中的“要”字的意思是____;本段中与“要”字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____

10.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11.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12.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1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14.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为愿离开?

15. 第3段中可以用来证实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语句是哪些?文中除

反映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外,还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和怎样的待人之道?

16.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或问: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17. 写高尚人士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有什么作用?

18.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1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为何写它?

20.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相命肆(1)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2)王税。

荒路暧(3)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4)豆(5)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1)肆:尽力。 (2)靡:没有。 (3)暧:隐蔽。 (4)俎:古代祭祀时放

祭品的器物。 (5)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 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

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

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课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

了作者对桃花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试题答案】

1. 《陶渊明集》;《桃花源诗》中的序;晋朝的陶渊明;文学家

2.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

3.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甚异之”(想看到桃花源的尽头)

4.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6.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环境优美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社会生活宁静安详的句子)

生活情景:(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活动、穿戴、心情

7. 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为开阔光亮。

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或“心情由沉闷一匣子变得愉快”等)

8.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9. 邀请延

10.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1. 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12.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13.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4. 足为外人道也。

(1)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2)百姓能安居乐业。(3)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15.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安居乐业;热情

16. 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7. 含蓄手法,说明桃花源是“世外桃源”,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18.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19.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劳动生活的愿望。

20. C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篇二」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骧,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无论魏晋()④处处志之()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小题3】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2分)

【小题4】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分)

答案

【小题1】①田间小路②妻子及儿女③不要说,(更)不必说④做标记

【小题1】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小题1】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小题1】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阡陌根据语境应该理解为田间小路。(2)妻子古汉语为妻子、子女,今义为男子的配偶。(3)无论古义为更不必要说,今义为关联词语。(4)志在此活用为动词,意思为坐标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此句时,注意旷是开阔的意思,俨是整齐的意思,之是这的意思,属是类的意思,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时保持整个句子的流畅性、准确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桃花村中的民风特别的淳朴。具体表现在渔人到来之时,他们要求渔人到他们家去做客,杀鸡设酒宴来招待他,用文章中语句就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以及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概括文言文中的内容,关键在于理解文章的意思,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概括出相应的内容。如本道题,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桃花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小题1】试题分析:第1段从桃花村的景与人这两个角度来展示桃花村的,让我们感受到桃花村不仅风景美,而且人们生活幸福,安居乐业。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什么样的理解社会,关键在于懂得文中写了哪些内容,根据作者描写的内容区分析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即可。本文中,作者用优美的语句向我们展示的桃花村的景美、人美,让人心之神往。其实,当时的东晋是不可能存在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作者之所以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是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篇三」

【桃花源记考点梳理】

常识: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派的鼻祖

主旨:通过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的憧憬。

【桃花源记试题练习】

复习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作者:,朝代:,诗人,家。本文选自。还学过他的文章有等。

2.朗读给同学听听,注意语音、停顿、情感。

3.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

4.解释下列句子中“志”的意思:

(1)处之志之

(2)寻向所志

5.解释加点词意思。

(1)阡陌交通交通:。

(2)无论魏晋无论:。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绝境:

(4)芳草鲜美鲜美:

(5)欲穷其林穷:

(6)具答之具:

(7)悉如外人悉:

(8)咸来问讯咸:

(9)黄发垂髫

(10)并怡然自乐并:

6.用课文原句(默写)回答问题。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3)文中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4)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5)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7.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 :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 :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8.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

⊙发展空间

发现自己

①歌德年轻时候立下的志向是成为一个画家。为此他付出了艰辛,努力提高自己的画技,却始终收效甚微。直到40岁的时候,他游历了意大利,亲眼见到那些大师们的杰出作品之后,终于清醒了:即使自己穷尽毕生的精力也难以在画界有所建树。在痛苦和彷徨中,他毅然决定放弃绘画,改攻文学,最终成为伟大的诗人。

②的确,发现自己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发现自己,用的是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标准,掺杂了大量主观的、情感的、个性化的因素,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够全面、客观、公允,其正确性也因此打了折扣。自己看自己难,难就难在“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歌德用了差不多半生的精力学画无成,面对人生的不断碰壁,及时调整了人生目标,在文学道路上做出一番成就。孙中山青年时悬壶行医,最后发现治一人并不能救社会,于是转而投身革命,终于成就了令世人敬佩的伟业。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成功者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了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到了正确的起点上。因此,我们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兴趣,不要绝对依赖自己的感觉,而要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各样的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④发现自己需要勇气。人生所占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时间、精力、能力的使用都是单向的,一旦投放就不会再生。因此,我们要敢于放弃,善于取舍。对于经过实践检验无法通行的道路,我们不能坚持错误不知悔改,而要勇敢地承认自己错了,坦然地从头再来。切莫不识时务,乱闯硬千,最终头破血流,两手空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1)第②自然段是属于什么论据?在全文的论述中主要有什么作用?

答:

(2)第③自然段是属于什么论据?有何作用?“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这一句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答:

3.传统观点认为,成就事业时要“矢志不移”,“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而本文却提倡要善于“发现自己”,“敢于放弃,善于取舍”,不断矫正进取的目标。对此,你的观点如何?请说出你自己独到的思考。

答:

⊙博闻广知

常德桃花源

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桃花源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南倚巍巍武陵,北临滔滔沅水,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要居衡山、君山、岳麓山、张家界、猛洞河诸风景名胜中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集山川胜状和诗情画意于一体,熔寓言典故与乡风民俗于一炉。

桃花源系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拥有157.55平方公里面积,其中“世外桃源”主体景区15.8平方公里,“武陵渔川”沅水风光带水域44.85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96.9平方公里,主体景区包括桃花山、桃源山、秦人村、桃仙岭,风景资源16类。其中山峦、岩体、水体、河洲、洞穴、峡谷、天象、生物景观8类;标准景点95个,内部景界分布丘峦脊岭35条,峡谷19条,溪涧18条,水库池塘72口,涌泉32穴。总之,人文景观古老神秘,自然景观丰多彩,内部景界幽奥秀美,外部景界雄浑壮阔。

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益。千百年来,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墨迹。

1990年以来,桃花源开始了规模宏大的修复开发高潮。修复开发后的桃花源,有神话故乡桃仙岭、道教圣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区近百个景点。每年一届的桃花源游园会,是湖南省“三节两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桃花源”知多少

自从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问世以后,桃花源已被约定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一千多年中,尽管问津者不少,但这个神秘的世外桃源在何处一直是个谜。从唐朝开始,就有人说它在桃源县的西部不远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人说它在江西,九十年代,有人依据更玄虚的文学“移情”理论,说它在安徽、在云南、在贵州、在四川,以至到大西北去了。(谭必友:《凤凰古桃花源史话?序》)

参考答案

12 桃花源记

⊙收获平台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

2.略。

3.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4.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2)、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4)、芳草鲜美鲜美:鲜艳美丽

5.一词多义志(1)处之志之 (作标记)(2)寻向所志 (标记,)

6.重点词语解释穷:穷尽具:详尽悉:全部、完全。咸,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都。

7.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8.默写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5)、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6)、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成语:(1)世外桃源(2)豁然开朗(3)无人问津(4)落英缤纷10.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发展空间

1.发现自己才能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 (意思对即可)

2.(1)是属于道理论据,其作用是总结上文,揭示原因。为下文“如何发现自己”作铺垫,并与下文道理论据相结合,论证更有力,更有说服力。 (2)是属于事实论据,用事例论证了成功者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成功的道路的。不能删去。事实论据由个别到整体,事实论据更全面,论证更有力。

3.例:这两种观点不矛盾,对正确的方向要矢志不移,但不适宜自己时也要敢于放弃。

⊙博闻广知

1.(1)病句:能节约电费将近65%以上,把“将近”或“以上”去掉(2)因“下台”有被撤消职位的意思,主持人让表彰的科技人员上台可理解为科技人员代替牛厂长的位置,所以牛厂长不自在

2.讽刺当今社会里,一些人只顾着追求物质利益,在物质追求中慢慢丧失了自己,忽视了人格的重要。

3.①比喻,夸张②(略)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③便扶向路() ④寻病终()便要还家()皆叹惋() 13.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2分)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2分) 16.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17.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 参考答案: 1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同邀邀请惊讶,惊奇 1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1)(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2)(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15.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16.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7.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桃花源记试题与答案

一、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4分) A.①渔人甚异.之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 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①寻.病终②寻.向所志 D. ①诣太守,说.如此②不亦说.乎 二、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4分) A.便要还家 B.屋舍俨然 C.项为之强 D.满坐寂然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分) 豁然( ) 俨.然( ) 阡.陌( )怡.然( ) 垂髫.( )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9分) 1、欲穷.其林______ 2、仿佛 ..若有光____3、初极狭,才.通人____ 4、屋舍俨然 .._______5、阡陌交通 .._____6、不足 ..为外人道_____ 7、便要.还家_______8、皆叹惋 .._______ 9、欣然规.往______ 五、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8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六、填空。(6分) 1、根据文章内容,恰当选用文中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__ __ __ __”。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__ __ __ __”。离开桃花源时,他“__ __ __ __”,但再来寻找时,还是“__ __ __ __”。 2、理解文章内容,并填空。 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美好社会理想的世外桃源。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 七、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原因是:(1)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2、文中最后写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4分) 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成语:___________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___________ 九.(09湖南娄底市)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 十.(08长春)(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2分)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答: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答: 十一.(09广东省)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8分)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文: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3分) 十二.(09安徽省芜湖市)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译文: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 十三.(2008 南充市)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4-27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 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篇一」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1. 《桃花源记》选自____,原是____中的____。作者是____朝的____。是著名的____。 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 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4.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5. 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6.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7. “豁然开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使用这个成语,除了原来的意思外,还可以形容_____________。 8.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9. “便要还家”中的“要”字的意思是____;本段中与“要”字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____ 10.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11.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12.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1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14.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为愿离开? 15. 第3段中可以用来证实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语句是哪些?文中除 反映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外,还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和怎样的待人之道? 16.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或问: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17. 写高尚人士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有什么作用? 18.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1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为何写它? 20.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相命肆(1)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2)王税。 荒路暧(3)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4)豆(5)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1)肆:尽力。 (2)靡:没有。 (3)暧:隐蔽。 (4)俎:古代祭祀时放 祭品的器物。 (5)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 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 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 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课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 了作者对桃花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人中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2)咸来问讯。咸: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为”字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为: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为:为: 3.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白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便要还家要: (2)率妻子邑子来此绝境绝境: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⑴①乃不知有汉乃: ②陈胜、吴广乃谋曰乃: ⑵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余: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余: 3.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___津津乐道_____;意义不同的成语___道听途说___。 4.请找出一个体现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 ㈢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⒈解释加点词: ⑴武陵人捕鱼为业⑵缘溪行⑶渔人甚异之⑷欲穷其林 ⑸屋舍俨然俨然: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⒉解释加点词:(一词多义) ⑴①初极狭,才通人通: ②阡陌交通通: ⑵①屋舍俨然舍: ②便舍船舍: ⑶①中无杂树中: ②晋太元中中: ③其中往来种作中: ⒊概括这两段文中的两人成语:______、________。 ⒋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一、夯基达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落英缤纷 ..( ) (2)仿佛 ..若有光( ) (3)阡陌 ..交通( ) (4)咸.来问讯( ) (5)便扶向.路( ) (6)诣.太守( ) (7)欣然规.往( ) 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 .. B.来此绝境 C.遂与外人间隔 ..魏晋 .. D.无论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 B.渔人甚异之.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其中/往来种作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按原文填空。 (1)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 (2)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①, 。”②“, 。” (3)《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 “, 。” 7.文学文化常识。

本文作者,一名潜,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8.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 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无法寻觅。 二、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1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复.行数十步( ) (2)屋舍俨然 ..( ) (3)具.答之( ) (4)此中人语.云(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1.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集锦15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集锦15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集锦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目(10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 ②无论魏晋( ) ③寻向所志(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小题3:渔人遇桃源,“处处志之”,却“不复得路”,你认为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通:邀“邀请②更不用说③原先 小题1:(1)领着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其他的人又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并拿出酒菜款待他。

小题1: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小题1: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学生应注意“要”通假字现象;“无论”的古今异义现象。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时,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替、补、删、移、猜。“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替”,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猜”,指文言句中多义实词、带修辞的句子,要根据上下文灵活猜测处理。第四步:隐性失分要避免。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这里注意“妻子、绝境、间隔、延”等词语要做重点理解。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要求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选文主要是通过“渔人进出桃源”内容,和虚构的一种理想的生活空间,来表达一种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的主题情感,回答时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2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课后练习习题及答案「篇一」 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人中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 (2)咸来问讯。咸: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为”字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为: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为:为: 3.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白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便要还家要: (2)率妻子邑子来此绝境绝境: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⑴①乃不知有汉乃: ②陈胜、吴广乃谋曰乃: ⑵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余: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余: 3.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_________;意义不同的成语__________。 4.请找出一个体现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 ㈢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精选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精选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1 一、基础练习题 1.给下列生字注音 豁()髫()俨() 诣()骥()邑() 2.辨析下列词义的古今差异 (1)交通(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 (2)妻子(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 (3)绝境(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 (4)如此(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 (5)无论(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 (6)鲜美(古义________今________) 3.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意思 (1)缘溪行()(2)渔人甚异之() (2)欲穷其林()(4)便要还家() (5)便扶向路()(6)欣然规往() 4.按原文填空 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________。黄发垂髫________。 二、提高练习题

[N18七] 5.比较下列各组加粗词的词性和意义。 6.“然”常常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的样子”等,有时也可不译。分别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 (1)豁然开朗(2)屋舍俨然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4)欣然前往 练习题答案及点拨 考查字音、古今词义差异、词意和背诵等。 答案:一、1.hu^ ti2o y3n y@ j@ y@ 2.(1)古今: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2)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子 (3)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4)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5)古义:不用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6)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 3.(1)沿着(2)觉得—奇异(3)尽(4)同“邀”邀请(5)原来(6)计划 4.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 二、5.①动词:舍弃名词:房舍[来源:学,科,网Z,X,X,K] 竟然 ②动词:做标记名词:标志④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③副词:就,于是副词:竟,⑤动词:作为介词:对向 6.(1)开阔、敞亮的样子(3)悠闲、安详的样子 (2)整齐的样子(4)高兴、愉快的样子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共13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22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22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篇1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3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_________________ (2)未果,寻病终 寻: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不久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3.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意思对即可)《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篇2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便要还家()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名篇,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一 个美丽而神秘的桃花源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的故事。这篇 文章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思考。下面是一些关于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之作。 练习题一: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答案: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人迹罕至的地方。它位于山谷之中,四周环绕 着高山,山间有一条清澈的溪流流过。这里的山川、桃树、花草、鸟兽都十分 美丽,人们过着宁静而自由的生活。 练习题二:桃花源记中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答案:桃花源中的人们过着简单而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种植桃树、养鱼、狩猎,生活富足而宁静。他们没有私有财产,没有争斗和纷争,相互帮助,和睦 相处。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意和宁静。 练习题三:桃花源记中的人们对外界的态度如何? 答案:桃花源中的人们对外界持保守态度。他们不愿意与外界接触,也不愿意 让外界的人来到桃花源。当外界的人发现桃花源后,桃花源的人们选择了逃离,不愿意与外界打交道。这反映了人们对于自己理想生活的珍视和保护。 练习题四: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有何启示? 答案: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给人们带来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它描绘了 一个没有争斗和纷争的社会,人们在那里过着宁静而自由的生活。这给人们带 来了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让人们思考如何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练习题五: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现实存在的吗? 答案: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地方。它是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想象 和表达。虽然桃花源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但它给人们带来了对于理想社会的思 考和探索,让人们对于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练习题六: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与现实社会有何联系? 答案: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与现实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它通过对理想社会的 描绘,让人们思考现实社会的问题和不足。它提醒人们要珍视和保护自然环境,追求和谐与宁静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追求 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总结: 桃花源记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以一个美丽而神秘的桃花源为背景,讲述 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的故事。通过对桃花源的描绘,它给人们带来了对 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让人们思考现实社会的问题和不足。希望通 过这些练习题及答案,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之作。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题目一: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 答案:桃花源记的作者是陶渊明。 题目二: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答案: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人间仙境般的桃花源,是一个 避世隐居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花开似海,居民安居乐业,和谐共处。 题目三:桃花源记中的主人公是谁? 答案:桃花源记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渔夫。 题目四:桃花源记中的渔夫怎样发现了桃花源? 答案:渔夫在寻找捕鱼的地方时,偶然发现了一条岔道, 好奇之下,渔夫跟着这条岔道走了很远,意外地发现了桃花源。 题目五:桃花源记中的居民是怎样生活的? 答案:桃花源记中的居民与世隔绝,避世隐居在桃花源中,过着安乐祥和的生活。他们自给自足,种植水稻、桑树和果树,

并以渔为业。他们与外界没有往来,没有战乱和纷争,过着宁静幸福的生活。 题目六:桃花源记中的居民有没有接受过外来文化的影响? 答案:桃花源记中的居民与外界没有接触,没有接受过外 来文化的影响。他们保持原始纯真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价值观念。 题目七:桃花源记传达了怎样的思想? 答案:桃花源记传达了人们对和平、宁静、自给自足的向往。小说中的桃花源被描绘成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人们在这里远离尘嚣、纷争,享受纯真、和谐的生活。 题目八:你如何理解桃花源记中的“浮生若梦”? 答案:对“浮生若梦”的理解因人而异。个人可以从桃花源 记的故事中找到不同的启示和思考。在我的理解中,“浮生若梦”意味着人间世事繁芜,如同梦幻一般虚幻不实。桃花源被 描绘成一个远离尘世的理想之地,与外界不同,人们在那里享受着纯真和平静,而外界的喧嚣只是一场梦幻。人生如梦,桃花源呈现了一个超脱现实世界的理想,让人追求内心的宁静。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骧,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以下划线。(4分) ①阡陌交通()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无论魏晋()④处处志之()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2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小题3】文中表达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2分) 【小题4】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分) 答案

【小题1】①田间小路②妻子及儿女③不要说,(更)不必说④做标记 【小题1】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小题1】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小题1】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阡陌根据语境应该理解为田间小路。(2)妻子古汉语为妻子、子女,今义为男子的配偶。(3)无论古义为更不必要说,今义为关联词语。(4)志在此活用为动词,意思为坐标志。 考点: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假设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此句时,注意旷是开阔的意思,俨是整齐的意思,之是这的意思,属是类的意思,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时保持整个句子的流畅性、准确性。 考点:此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到达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

桃花源记习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

答案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文言实、虚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注释为主) [缘]沿着,顺着.芳]香花.[落英]落花。[缤纷]繁多样子。[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垂髫]指老人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叹惋]感叹惊讶。[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一)文章层次结构内容归纳: 文章线索: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2段: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描写了桃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风尚。 第3段:写桃花源人邀请渔人做客及渔人辞去的过程。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第三部分(第45段): 渔人离开桃花源,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含蓄地表明这个桃花源是虚构的)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一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世外桃源,现在用来比喻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二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行(沿着)(航行) 2夹岸数百步(两)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 4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5复前行(又)6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 7林尽水源(尽头) 8初极狭(刚)(狭窄) 9才通人(仅)10土地平旷(开阔)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12桑竹之属(类) 13悉如外人(全、都)14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1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16乃大惊(于是、就)17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18咸来问讯(全、都) 19率妻子邑人(率领)(妻子和儿女)(同乡的人)20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21遂与外人(于是、就)22乃不知有汉(竟)23无论魏晋(不必说,更不必说)24延至其家(筵请)25此中人语云(告诉)26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 27便扶向路(沿、顺着)(从前的、旧的)28处处志之(做标志)29及郡下(到) 30诣太守(到)31遣人随其往(派)32寻向所志(寻找)(标志)33欣然规往(计划)

34未果(没有实现)35寻病终(随即、不久)36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37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38遂迷(终于)39后遂无问津者(问路)(渡口) 三原文填空 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渔人甚异之。 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